-
汉朝历史民族
汉朝服饰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汉朝男服: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汉朝女服: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率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汉朝饮食
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 。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粱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
在此时期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加剧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所以,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
同一时期,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最深。朝鲜习惯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讲究的“五味”、“五色”等说法。
汉朝养老
历代赡养老人的做法差异很大,最好的要算汉代了。西汉初期,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汉代老人的“政治”待遇还体现在可以“行驰道旁道”。驰道是专为天子驰走车马的,绝对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许。
汉朝节日
重阳节俗始于汉朝,成于魏晋。九月九日桓景一家照办,果然家里人避免了血光之灾。此后每到九月九日,人们就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成为节俗。
-
汉朝历史专题(一)
-
汉朝历史专题(二)
-
汉朝
-
汉朝历史人物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孙敬(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
中行说(历史上第一个汉奸)
张衡(汉赋四大家之一)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刘胥(汉武帝刘彻之子)
解忧公主(一生嫁给父子三任乌孙王的公主)
蔡文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李夫人(汉武帝最爱的女人)
王昭君(连嫁祖孙三代的美女)
阴丽华(东汉光烈皇后,汉光武帝刘秀专情一生的女人)
王政君(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
华佗(建安三大神医之一)
赵飞燕(三千宠爱在一身,汉朝时期成帝皇后)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奇才)
马面
万脩
燕赤凤
迦旃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阿尼律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优婆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阿难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罗睺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许负(古代第一女神相)
须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富楼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毕岚(东汉宦官,十常侍之一)
目犍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阴兴(东汉将领)
孙璋
摩诃迦叶
朱宇
郭胜(东汉宦官)
阮氏女(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
赵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