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朝阴丽华著名人物介绍

    汉朝阴丽华丽华之叹

    中文名:阴丽华,别名:光烈皇后,国籍:东汉 东汉光烈皇后,汉光武帝刘秀专情一生的女人

    阴丽华(公元4—公元64年),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东汉王朝开国之君刘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着称。史载,刘秀还是一个尚未发迹的没落皇族之时,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亦于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氏为妻。东汉王朝建立,阴丽华受封为贵人。建武十七年(41年),皇后郭圣通被废,身为贵人的阴丽华受封为皇后。在位二十四年,永平七年(62年)去世。死后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阴后在位之时,端庄贤淑,不喜言笑,有母仪之美。南怀瑾如此评价阴丽华:“我写《原本大学微言》提出,这么多皇后,算是好皇后的,第一是朱元璋的太太马皇后,第二是刘秀的太太阴丽华,当然唐太宗的长孙皇后也不错。所以齐家之道是最重要的,要有好的教育,但要做到齐家是非常难的。”[page]

    以下是小编为您讲解汉朝阴丽华丽华之叹,了解汉朝阴丽华丽华之叹相关的人物故事、事迹,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汉朝历史人物,以及汉朝历史的发展动态,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佛法使人了解生命的真谛。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会慢慢的消失成为过去。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仅仅是历史,具体真实性,就算是历史学家也未必能说的真明了,因为,本站的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的观点;

  • 汉朝阴丽华著名人物专题,汉朝阴丽华丽华之叹,汉朝阴丽华历史事件

  • 汉朝阴丽华丽华之叹

    主词条: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一语出自《后汉书·皇后纪》: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新莽末年,在京师长安太学读书的刘秀,见到了执金吾率军出行的盛大场面,加之此前一直对出身于名门的新野阴氏家族的小姐阴丽华的美貌很是仰慕,所以感慨的说:做官就要做执金吾这种排场的官,娶妻子就要娶阴家小姐那样美貌的妻子。

    刘秀的这番感叹,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

    终结了唐王朝二百九十年统治而开创了五代格局的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在其未发迹时听闻宋州刺史的女儿张惠貌美,就发出了“丽华之叹”!后两人果结为连理,张惠助朱温灭唐建梁,成就了一番大业,也成为了五代十国的一段佳话。

    明末清初的大枭雄吴三桂也是其中的一个。吴三桂家族是延陵吴氏后裔,当时人们喜欢称呼他为“延陵将军”。吴三桂在其青年时代颇为风流俊雅,对“佳丽”颇为留意,但是一直未有如意者。读史书时,看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时,不禁感慨:“余亦遂此愿,足矣!”

  • 推荐阅读

    【备注:汉朝阴丽华丽华之叹,对历史的爱好者而言,很多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历史知识方面的积累,需要平时日积月累,多闻、多思;敬请顺便了解以下“推荐的历史常识”,利于增长智慧;】

  • 《春秋左氏传·宣公四年》:郑人立子良,辞曰:“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乃立襄公。襄公将去穆氏,而舍子良。子良不可,曰:“穆氏宜存,则固愿也。若将亡之,则亦皆亡,去疾何为?”乃舍之,皆为大夫。

    《春秋左氏传·宣公十年》:晋郤缺救郑,郑伯败楚师于柳棼。国人皆喜,唯子良忧曰:“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

    《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子良曰:“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乃从楚。夏,楚盟于辰陵,陈、郑服也。

    《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潘尪入盟,子良出质。……栾武子曰:“……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

    《春秋左氏传·宣公十四年》:夏,晋侯伐郑,为邲故也。告于诸侯,搜焉而还。中行桓子之谋也。曰:“示之以整,使谋而来。”郑人惧,使子张代子良于楚。郑伯如楚,谋晋故也。郑以子良为有礼,故召之。

    《春秋经·成公二年》: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婴齐、蔡侯、许男、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

    《春秋左氏传·成公三年》:许恃楚而不事郑,郑子良伐许。

    《春秋左氏传·成公七年》:郑子良相成公以如晋,见,且拜师。

    详细点击:【春秋战国:公子宋】

  • 《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资治通鉴》卷八十八至九十七

    详细点击:【晋朝:桓宣】

  • 龚澍既有男人一样宽广的胸怀,又有女人一样细腻的情感;既有理想主义的事业心,又有现实主义的责任感;她既是浪漫的妻子,又是温柔的母亲。她实际是乔家的顶梁柱。

    乔冠华龚澎全家福

    女儿回忆

    乔松都 回忆母亲龚澎母亲人生的重要启蒙教育来自我的老爷龚镇洲。他是安徽合肥人,出身贫寒。年轻时身上带着仅有的一元钱,徒步从安徽走到保定报考陆军速成学校,主修炮兵,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任命为35旅旅长,他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是同盟会会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姥爷遭到袁世凯通缉,全家连夜逃往日本,第二年(1914年)母亲诞生于日本横滨,她是家中第二个女孩儿。袁世凯倒台后姥爷才得以回国,被孙中山任命为虎门要塞总指挥。后来他退出军界,寓居上海,一家人过着和睦而清贫的生活。

    母亲履历

    1933年母亲考取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联组织近万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游行,燕京大学出动了6个大队,每队90人,母亲是大队长之一。那时,我的大姨龚普生也在燕大读书(她后来是新中国第一任驻爱尔兰大使),她们和一批向往真理为民族献身的青年知识分子经常聚集在埃德加·斯诺夫妇家中,探讨救国图存之道。根据斯诺的建议,母亲和大姨在燕大临湖轩主持了一次外国记者招待会,有十个新闻报刊的记者出席。她们正义和激昂的勇气、流利的英文,使得中国学生主持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开得十分成功。母亲与斯诺的友谊也由此延续一生。

    母亲于1935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在燕大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母亲在即将毕业之际,看到了刚刚发表的斯诺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和200张陕北照片,还有苏区的小电影。母亲把英文原稿中精彩章节译成中文,在燕大同学中传阅。1938年初。母亲决定和几个同学经香港奔赴延安,走时没有告诉家里真实的去向,但姥爷已猜出八九分,姥爷对母亲说,你认为你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就不要回头。

    1938年3月,母亲成为马列学院第一批学员,在这里她见到了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在7月的一次活动中,她第一次为毛泽东做英文翻译。1938年9月,母亲前往太行山《新华日报》编辑部工作。路上她恰巧与彭德怀同行,边走边谈。最后母亲被留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担任秘书工作。

    1939年8月,她与曾在德国留学8年、同在秘书处工作的刘文华结婚,30天后母亲便奉中央之命调往重庆。1942年5月日军进攻太行山在反扫荡的行军途中刘文华因阑尾炎无药医治而牺牲。

    1940年在重庆时,母亲除了担任周恩来的外交秘书兼翻译外,还是代表团的新闻发言人,每天都要和很多外国记者打交道。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母亲勇敢机智地周旋在他们中间,利用一切机会做工作。一位美国友人回忆说,当时他在重庆接触的人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恩来的助手龚澎和王炳南。他说龚澎才华出众,举止大方而洒脱,和她交谈没有拘谨之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对共产党人原有的印象。国际友人爱泼斯坦在谈到母亲时说,她的个人魅力的确是吸引人的一方面,但是更多的是外国记者可以从她那里听到许多事变和真话。

    1942年7月,我的姥爷在桂林病故,晚些时候母亲才得知刘文华伯伯已先于姥爷去世,她难过得蒙着被子在床上睡了一天。后来邓妈妈去宿舍看她,周恩来又找她谈话,给了她很多鼓励和支持。

    1942年末,我的父亲乔冠华来到重庆,他在曾家岩50号见到了早已仰慕的周恩来同志,同时也第一次见到我的母亲。他们一见如故,从此再也没有分离过。1943年9月母亲父亲结婚,朋友们戏称“断肠人找到了心上人”。毛泽东称他们是“天生丽质双燕飞,千里姻缘一线牵”。1944年我哥哥宗淮出生。他们把孩子放在周公馆门口一个笼子里,谁有时间谁就帮着照看,周恩来有时也来抱抱孩子。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母亲在外交部担任第一任情报司《新闻司》司长。35岁的母亲是当时正司级干部中惟一的女性。

    母亲对人宽厚,严于律己,时过境迁几十年,当年的老同事还都记得和她在一起的那些难忘日子。在家里,母亲和父亲都喜欢听古典音乐,特别喜欢肖邦的《军队波罗乃兹》。我父亲是个书生型的革命者,他和母亲在一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我们一家四口是令人羡慕的温暖之家。

    1960年斯诺冲破种种阻力重访中国,周总理指定母亲负责接待工作。1965年毛主席接见斯诺时,仍是母亲父亲陪同斯诺走上天安门。

    英籍作家韩素音对新中国感到陌生,她把自己的困惑写信告诉母亲, 母亲真诚地邀请她来中国看看。1956年经毛主席周总理批准,韩素音终于来到中国采访。经过母亲的引见她见到了周总理和邓妈妈。以后每年她都来中国,母亲常常和她畅谈。

    1954年和1960年,母亲两次出席日内瓦会议,1964年跟随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14国,担任新闻组长和首席发言人。每当总理接见记者时,母亲都用简短的语言介绍出客人的背景和政治态度,使总理很快就掌握了情况。周总理有时候让母亲坐到他的车里,一路走一路与母亲谈工作。

    正当母亲的事业蒸蒸日上时,1966年文革来临了。母亲父亲遭到了批判。母亲在被批斗时还要爬上6楼打扫厕所,她常常坐在楼梯上休息,此时她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在一次外事会议上周总理问,龚澎来了没有,你过来坐在前排,龚澎你怎么可能是三反分子呢?!还有一次母亲高血压,医院给她开了三天假,可只获准休息一天,周总理得知后立即通知让她休息五天。

    那时我们家被抄了两次,在门前刷的大标语前,母亲让我们贴上毛主席语录,勇敢,坚定,沉着……并照相留念。对此母亲很乐观,她对我说,我给你爸做了一套棉衣棉裤,如果我们不能继续做外交工作就全家到乡下去,我和你爸可以在农村教书。只要咱们全家还在一起就是幸福的!1968年哥哥下放到东北农村,1969年我下乡到内蒙,母亲每周都写信给我,希望我尽快成长。半年之后她病倒了。周总理曾亲自来到病床前为她把脉。

    当她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我出现在面前时,高兴地对护士说,女儿来了我的病就好了一半!母亲非常希望我学医,可是她却因为脑部第二次出血再也没有看到她的女儿成为医生的那一天。

    1970年9月20日,不到56岁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悲痛欲绝。一年之后的9月,父亲作为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讲坛上为中国人扬眉吐气,在那张“乔的大笑”照片的后面,有一双明亮深邃的大眼睛默默地注视着我们,那是母亲。

    1983年9月22日,我的父亲也走了。往事如烟……如今我常常对我的儿子说,瞧,天上那两颗眨着眼的星星是姥姥和姥爷,他们看着你在笑呢。

    才干和魅力

    龚澎——新中国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外交家。她的才干,她的人格魅力不仅为她的同事所钦佩,也令无数对手所折服,周恩来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在《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这本书中,作者乔松都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与龚澎的革命传奇人生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读来催人泪下。

    母亲在山城有一项必做的工作:每天下午准时来到两路口附近巴县中学内的外国记者站,在这里,她将要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发布来自中共南方局和解放区的新闻和消息。此时周恩来同

    志已经开始着手培养我们党自己的新闻发言人了,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外事组的同事们以逻辑严密、真实可信的发言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立场和观点。

    1941至1942年间,日军飞机不停地在重庆上空轰炸,曾家岩50号的部分楼房也被炸坏了,母亲与部分工作人员临时搬到了红岩村。为了开展外联工作,母亲每天冒着酷暑从郊区步行数里,先在化龙桥坐马车到上清寺,然后再换乘公交车赶往闹市区。那时,她经常身穿一件简朴而合身的旗袍,随身的手包里放满了来自解放区最新的广播稿副本,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时南方局可以经常接收到延安的消息和来自抗日前线的战地新闻,母亲和同事们总是即时将有关内容编写翻译成英文,然后编印为若干份材料,并将它们很快分送到外国记者手中。

    为了及时将《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和毛 泽 东、周恩来等人对局势的讲话翻译成英文,母亲承担了大量的笔译工作,很多重要文章都是她在打字机上翻译成英文的。母亲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地译好每一次谈话,校准每一份稿件。后来上级专门抽调了两位同志负责编译对外宣传的英文小册子。最初他们出的是油印本,后来改进为铅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重庆已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种力量的聚合地。这里设有四十多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机构,此外还有各种国际性反法西斯组织与十多个中外文化协会。据1943年10月底重庆官方统计,常驻渝的外籍人士达1192人,其中英国人329名、美国人168名、苏联人163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商业、外交等各个领域。

    驻重庆的上百名外国记者来自合众社、塔斯社、路透社、美联社、德新社、哈瓦斯社、海通社、国际新闻社、北美联合通讯社、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著名国际新闻通讯机构;美国《时代》、《生活》、《读者文摘》、《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纽约先驱论坛报》、英国《每月邮报》、《每日快报》、《泰晤士报》,《悉尼晨报》,《巴黎晚报》,《莫斯科世界新闻》等著名报刊在重庆都派驻有记者。

    两路口的记者站实际是国民政府为外国记者办的新闻招待所。旧址原有的砖楼成为国民党国际宣传处的办公室,操场上建了一批棚屋式简易房,里面居住着世界各地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来自美、英、法等国各大新闻媒体,左、中、右各派势力都有。这是一批极为活跃的人群。

    记者们以俱乐部的形式聚在一起,每天都要交流最新的战时消息和发布当日的重要新闻,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信息抢先发到世界各地。按照外国人起床时间比较晚的习惯,他们的新闻活动大都选择在午后进行。在记者站里可以遇到各方熟人,还能结识新的朋友,母亲的到来和她所发布的最新消息受到了瞩目与欢迎。尤其是她带来的那些已经翻译成英文的印刷品,上面登载的内容引起了外国记者的极大兴趣。

    驻重庆的西方记者每天都在跟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机构展开斗争,他们对国民党当局封锁新闻消息和独家专政的做法极为不满,自然更加关注来自反对党方面的消息与报告。

    “宣传出去,争取过来”是抗战期间南方局外事工作的方针。来到山城后,母亲陆续结交了几乎所有驻重庆的外国记者。无论是美联社、法新社还是各国大报刊的记者她都认识,与美国新闻处也时有来往。母亲还与在外国新闻机构中的中国雇员广交朋友,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后来有些记者时常主动代母亲传递宣传材料,给她以多方支持。

    母亲认为,与西方记者打交道就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要做到随时准备与他们打交道。当时美联社的记者是个出名的右翼分子,但母亲并没有疏远他,不理他,而是耐心地向他介绍中共的政策和事实真相,后来这个记者发回的稿子尽管态度不怎么友好,可其中的很多内容仍是引自母亲提供的资料。

    记者站也是许多国民党特务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常混杂在其中盯梢监视进步人士。中统特务更有阴险的一套,他们不但分区搜集情报,还会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激化矛盾。每天出入这里随时都会遭到绑架和不测。斗争是严酷的。

    可这些并没有吓倒母亲,在朋友和同事们的眼里,她既是一个热情善良的女记者,又是一个顽强不屈的勇士。母亲大胆机敏地周旋在各国记者中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她总会化险为夷,把最新的消息迅速发布出去。“横下一条心!”“要做事就不要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她的口头禅。

    母亲临危不惧、忠诚事业的精神和她从事外交的才智赢得了外国记者的钦佩,他们称她是消息非常灵通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中共外交发言人”,一些朋友主动帮助她传送消息。母亲也与许多外国记者和外交官成了朋友,他们也时常在周末去看望她。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先生潜心研究中国问题几十年,是西方最具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1943年他以美国国务院文化司对华关系处文官的身份来到重庆。经过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先生的引见,他见到了母亲。他曾回忆说:

    “没几天后,就有一位聪明的富有魅力的名叫龚澎的年轻女子来看我。那时,她刚刚开始走上作为周恩来新闻发布员的辉煌历程(1970年她因病早逝时,已是环球新闻界一个出类拔萃的妇女了)”,“龚澎对那些没有家室之累的、主张采取有力行动的国外记者所产生的魅力,一定程度上出于她那才智超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因为在这个充斥着随声附和者的趋炎附势者的城市中,她扮演了一名持不同政见者的角色。她是在野党的发言人,而在野党的改良主张暴露了执政党的罪恶。”

    母亲答应定期来访并辅导费正清先生学习中文会话。费正清在日记中记录了他在1943年10月25日去曾家岩50号拜访母亲的经历:

    “一步一滑地沿街去看望我们那位信奉共产主义的女朋友龚澎。她立即拿出一本政论小册子,里面共产党扮演了痛斥国民党的高贵角色。此书印刷精美,纸张洁白,真是鬼神莫测,他们竟能搞出这么漂亮的小册子,其中一半已经由她译成英文。当递给我这些书时,这位非常令人钦佩的传教士解释道,国民党机关认为她散发了过多的宣传品,正打算在某一天对她进行绑架,因此,她不能过多离开这个庇护所。我向她保证,她的追随者马上就会订出一种护送制度……由于史迪威将军的一位随从武官来接她去吃午饭,我便离开了这位年轻小姐所在的老鼠横行的堡垒。”

    这位来自哈佛的中国通在其日记中这样评价母亲:

    “龚澎的性格里既有青春的朝气,又有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坚定信念,再加上随军记者所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清新的幽默感。在1943年弥漫在重庆的沮丧的单调气味的气氛中,她那充沛的生命力使人如同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空气。她所提出的问题正是民主人士揭露国民党种种罪行的诉状———暗杀、钳制舆论、捣毁印刷厂、捏造罪证而把民主人士投入监狱,不准游 行示威,取消罢工权等等。当斥责国民党拒绝给予自由权,而共产党也同样拒绝给予时,龚澎就站在超然的立场上,显出纯粹的正直了。她知道双方的内情,因为她在彼此争斗的国共双方都生活过。”

    龚澎的魅力倾倒了美国大使馆和外国记者招待所里不少年轻人,她成了“言论自由的象征”。费正清在给他夫人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发现龚澎对她所认识的每一个人都产生一种驯服功能。布鲁克斯·埃特金森也同样感到了她那奔放的热情,别的记者更不用说了,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约瑟夫·艾尔索普因她的魅力而发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爱律克·萨瓦莱德一见到她就容光焕发,菲利浦·司普劳斯则是暗自表示倾慕之情。英国大使馆中的部分人士也都是这样,还有哪些人我就不清楚了。主要之点是,她具有像你一样的善于同人交谈的品质。”

    自然,在这样一位受欢迎的女记者周围,浪漫的插曲会悄然响起。当时曾有一位出色的美国记者对母亲极有好感,尽管他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却一往情深地暗恋着母亲。他没有任何非分的举动,却总是默默地出现在妈妈经常出现的地方,希望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母亲一如既往地对待每一个朋友。很多年之后,几位老记者还得意地讲起这段浪漫的故事。

    详细点击:【近代:龚澎】

  • 蔡东藩:“惟观于项王之坑降卒,杀子婴,弑义帝,种种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为非战之罪,罪固不在战,而在残暴也。彼杀人多矣,能无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复谁尤!”

    周恩来:“时势之英雄,固若是其众也,然非吾之所论于项羽、拿破仑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是犹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关系于世界之进退,人类之盛衰,又非一时豪俊、二三学者所可同日而语。虽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钱之势,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谓造时势之英雄也。”

    毛泽东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

    详细点击:【秦朝:项羽(西楚霸王,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之一)】

  • 据权衡《庚申外史》记载,宋恭帝赵显降元后受封瀛国公,后又奉忽必烈命令赴吐蕃为僧。当赵显驻锡甘州的一个寺庙时,赵王前来游玩,怜惜赵显年老又孤独,赠了一名回回女子(即迈来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生了一个儿子,正巧当时还是周王的和世瓎途经此地,见寺上有龙纹五彩气,便将该母子收为己有,这就是元顺帝的出身。后来明代的袁彻又记载明成祖朱棣曾览历代皇帝画像,发现元顺帝长得像极像宋朝皇帝,验证了元顺帝是宋帝之子的说法。这一故事在明代广为流传,被认为是宋朝德泽绵延、天道报复元灭宋室,才让宋恭帝生了元朝的亡国之君。出现这种传闻的原因,大概与元文宗曾昭告天下、称妥懽帖睦尔非元明宗之子有关,现代学者多认为这一说法仅系野史记载,荒诞不经。

    详细点击:【元朝:元顺帝(昏聩无能的元代末帝)】

  • 《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1921年4月《半月》17号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时事新报·学灯》1925年12fl 21日

    《列宁论》《时事新报·学灯)1925年12月29日

    《马克思主义卖淫妇》《时事新报·学灯)1926年1月19日

    《芝加哥的惨剧》旧金山平社1926年5月初版

    《革命的先驱》上海自由书店1928年5月初版

    《断头台上》上海自由书店1929年1月初版

    《俄罗斯十女杰》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10月初版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上海自由书店1930年7月初版

    《俄国社会运动史话》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9月初版

    详细点击:【近代:巴金(中国作家)】

Copyright jiaoli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6080363号 历史网。免责说明:本站历史知识,来自网络收集,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仅供参考;

历史 历史网站 历史人物 别墅装设计 别墅设计 SEO优化 画册设计 巴西海运双清 卡压管件